点击上方“关注”,每天为你分享最新外贸资讯以及外贸开发客户技巧,私信我回复“广交会”,送你最新广交会国外采购商名录

 

2021年10月15日外贸头条

2021年10月15日外贸头条

点击查看上一篇→   外贸头条-21年10月14日

1

收买记者抹黑中国对非投资 美国对华下黑手被曝光-2021年10月15日外贸头条

津巴布韦媒体近日报道,美国政府通过其驻津使馆资助相关机构举办研讨会等形式,以每篇文章1000美元的代价收买私营媒体记者,指使其发表有关在津中资企业投资的负面报道。 

事件曝光后,津巴布韦官员、媒体和民众纷纷对美方的卑鄙伎俩予以强烈谴责,同时发声力挺中津合作,强调中津、中非友谊坚不可摧,任何势力都无法撼动。

 

明码标价抹黑中国

 

津巴布韦第一大报《先驱报》9月21日报道说,9月14日至15日,一个名为“信息促进发展信托基金”的机构邀请津巴布韦和周边国家的12名私营媒体记者参加研讨会。会议期间,该机构对这些记者进行培训,并要求他们瞄准采矿业、建筑业、能源业、基础设施建设等中资企业涉足较多的领域,重点关注中资企业的“问题”,如违反劳动法、破坏环境、与当地人冲突等议题,并予以报道。该活动得到美国驻津使馆赞助。

 

参加研讨会的一名记者向《先驱报》透露,与会记者根据各自专业领域和所在区域分配了“工作主题”,“下一阶段的任务”是发表涉华负面新闻。文章发表后,记者将通过代理机构从美国驻津使馆获得报酬,每篇1000美元。

 

该记者回忆,美国驻津使馆官员在研讨会上说,美国驻津使馆将把资源向“重要的人”倾斜,使其专注于资源、劳工等中资企业“问题”较多的领域,并为其提供“正确的工具”。

 

报道说,消息人士透露,上述研讨会是美国对华舆论战略的组成部分,由美国国务院民主、人权和劳工事务局部署。该战略旨在通过放大中资企业在津投资生产中的“问题”,强化中国在津巴布韦舆论场上的负面形象、影响中津合作和中国在津投资。

 

报道还指出,欧盟和一些北欧国家驻津机构也赞助过类似的研讨会。

 

津官员、媒体和民众发声批驳

 

报道发出后,津巴布韦官员、媒体和民众纷纷发声,力挺中津合作,强调中津、中非友谊有着深厚基础,任何势力都无法撼动。

 

津副总统兼卫生部长奇温加表示,自津巴布韦出现疫情以来,中方慷慨相助,源源不断向津提供技术和物资支持。在中方帮助下,津巴布韦已为全国300多万人口接种至少一剂疫苗,接种率名列非洲大陆第七位。中国不仅坚定支持津巴布韦,而且主动帮助世界上其他发展中国家抗击疫情。相反,某些发达国家无视疫苗全球分配不均,囤积疫苗只求自保。

 

奇温加强调,津巴布韦永远不会忘记,面对西方国家非法制裁造成的巨大经济困境,只有中国给我们雪中送炭。津巴布韦人民有能力管好自己的事,清楚知道未来的发展方向。津中友谊必将历久弥新,任何势力都无法撼动,津巴布韦发展津中友好的坚定立场不会改变。

 

津主流媒体也仗义执言。《先驱报》发表评论文章《不作美国反华棋子》,警示津记者和民众勿被蒙蔽和利用。

 

文章指出,中津友好交往源远流长。中国对津、对非合作从不附加任何政治经济条件,不威胁他国以资源为抵押或交换,不搞机会主义投资,是津真正的“全天候朋友”。遗憾的是,美国恐惧来自中国的竞争,如同校园恶霸一样肆意妄为,收买写手捏造谎言,煽动种族主义和仇恨情绪,企图破坏中资企业在津发展势头,彻底迷失道德方向,失去发展中国家尊重。

 

文章认为,公平正义没有价格标签,公平正义不需要用金钱收买。津人民应该擦亮双眼,分清敌友,警惕被美国利用成为反华棋子。中国是进步的力量,坚定发展津中友谊与合作,是津巴布韦走向光明未来的正道。

 

有网友在美驻津使馆推特账号下留言说,美国对当地媒体的所谓培训是“为中央情报局找线人”;还有网友认为,美国如果是出于真心,应该为津巴布韦提供工程技术培训,而不是出资灌输和宣传美国的“恐怖主义新闻学”。

 

专家:卑鄙伎俩无损中津中非友好大局

 

相关人士分析认为,美驻津使馆出资支持涉华负面报道,是美政府在全球全面遏制中国的缩影。特朗普担任美国总统时期,美国不太重视非洲。现任美国总统拜登上台后,美国重新审视非洲对中国外交的支撑作用,加强了在非洲各国尤其是对华友好国家的战略举措,旨在削弱中非合作,同时抹黑中国政府、中国企业和中国人形象,刺激非洲民众对中国产生负面情绪。但由于中非交往频繁、友谊深厚、共同利益多,美国的企图很难撼动中非友好大局。

 

津《先驱报》文献中心主任、原国际版主编滕代伊·曼赞维凯介绍说,津巴布韦官方媒体对华态度非常友好,但一些私营媒体负责人怀有意识形态偏见,又得到欧美国家支持,因此制造涉华负面报道。个别无良媒体甚至捏造事实,设计“中企在津破坏环境、违反劳工法”等议题,以获得“金主”资助。上述媒体往往公信力不足,在津民众当中认可度不高。曼赞维凯认为,津巴布韦和非洲民众是中津、中非合作的受益者,其看法绝不会被几篇负面报道所轻易改变。

 

新津巴布韦全非通讯社总编辑兰戈利莱·肖克说,他曾被美国的“新闻自由”等论调所迷惑,但后来发现,美国向津巴布韦等国输出“新闻自由”让这些国家政局不稳、陷入动荡。与之相比,中国以不干涉对方内政为前提与津巴布韦等非洲国家开展合作。近年来,随着中非合作蹄疾步稳地推进,美国感到自身在非洲的存在感越来越低。在这种情况下,美政府花些小钱,以“支持新闻自由”为幌子资助涉华负面报道,就成了抹黑中非合作“性价比”最高的方式之一。但这种卑鄙伎俩,动摇不了中非合作基本面,也改变不了中国在非洲影响力远超美国的现实。

 

2
不再享受欧亚经济联盟普惠制待遇怎么办-2021年10月15日外贸头条
根据欧亚经济委员会通报,欧亚经济联盟决定自10月12日起不再给予中国输联盟产品普惠制关税优惠,即出口欧亚经济联盟成员国的货物将不再享受普惠制关税优惠。海关将不再对输欧亚经济联盟成员国的货物签发普惠制原产地证书。如欧亚经济联盟成员国的货物发货人需要原产地证明文件,可申请签发非优惠原产地证书。据了解,普惠制关税优惠是发达国家给予发展中国家出口制成品和半制成品的一种普遍的、非歧视的、非互惠的关税优惠待遇,是在最惠国关税基础上进一步减轻以致免税的一种特惠关税。“欧亚经济联盟普惠制关税的宗旨是帮助发展中国家,免除或降低出口到欧亚经济联盟市场的产品关税。由于我国不再属于世界银行标准认定的‘低收入’和‘中等偏低收入’经济体,因此欧亚经济联盟取消了原本对中国的普惠制待遇。除中国外,还有70多个国家和地区也不再享有相应的关税待遇,而是需要建立协定,以达成其他合作的方式重新构建贸易往来标准。”智达跨境风险合规委员会委员戴子军向记者介绍说,欧亚经济联盟包括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家。该通知的发布意味着,如果企业出口目的地为以上国家,且出口货物在《享受欧亚经济联盟普惠制关税优惠的商品清单》范围内,则不再享受原有的免除25%进口关税的优惠。

 

“取消优惠关税意味着关税台阶增高,本次调整普惠制关税,鱼类水产品、肉禽副食品、奶制品、蔬菜、经济作物、粮食作物、木材、家具、丝绸布料、装饰品等商品类别都会受到影响。”戴子军称,这将给我国很多产业出口造成冲击,从而降低我国相关产品在欧亚经济联盟市场上的价格优势,减弱竞争力。企业需要先排查自己的商品是否在清单范围内,如果落入,就要对这些商品进行成本核算,及时改变市场规划方向。从长远来看,如果欧亚经济联盟市场阻力增大,则需要重新进行生产基地和出口市场的布局,以适应新的关税政策。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稳步发展和国际贸易地位的逐步提升,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宣布对中国普惠制“毕业”。例如自2015年起,欧盟就不再对中国货物给予普惠制关税优惠;自2019年4月起,日本也停止对中国货物的普惠制优惠。同时,中国也先后与新西兰、瑞士、澳大利亚等原普惠制给惠国建立了双边自贸协定。

 

不再享受欧亚经济联盟的普惠制关税优惠后,中国相关商品将恢复适用欧亚经济联盟最惠国税率。届时,输入欧亚经济联盟成员国的货物发货人需要原产地证明文件,可申请签发非优惠原产地证书。“这些企业可以提前熟悉非优惠原产地证书的申报要求,与客户做好解释沟通工作,保证证书种类变更平稳过渡。”戴子军说。

 

同时,海关总署相关负责人表示,广大出口企业应积极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提升出口产品附加值,树立品牌竞争意识,提升自身国际竞争力。开拓国外新市场时,应关注RCEP自贸协定,提升出口产品附加值,打造竞争新优势。考虑出口至与中国签署各项优惠贸易协定的国家,以享受关税优惠政策。有条件的企业可到海外投资建厂,充分利用第三国的成本优势和关税优惠待遇,借船出海,扩大出口。

3
央行数字货币国际竞争升级 规则制定权争夺战打响-2021年10月15日外贸头条
全球央行数字货币“竞赛”已经从研发领域的你追我赶,升级到规则制定话语权的全力争夺。七国集团(G7)财长和央行行长日前针对央行数字货币确定了共同指导原则(下称“原则”)。原则在肯定央行数字货币提供流动性等功能的同时,尤为关注发行数字货币过程的用户隐私保护等监管问题。分析人士认为,G7此举不仅为各国央行发行数字货币提供了更多实践可能性,也打响了全球数字货币发展规则制定权的争夺战。 

G7发布数字货币共同指导原则

 

美国当地时间周三,G7财长和央行行长为法定数字货币制定了严格标准。G7拟定的原则显示,G7成员国承认央行数字货币可以作为现金的补充方式,以及流动性、安全的结算资产和支付系统的锚。原则同时提出,任何央行数字货币都必须支持并不损害央行履行货币和金融稳定使命的能力。

 

“央行数字货币并不简单就是一套新的主权货币。”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区块链技术与应用研究中心主任刘峰告诉上海证券报记者,从G7发布的原则来看,新的央行数字货币更多要聚焦在国际互认流通、使用匿名、可控监管等要素上,做好充分的论证工作后才能逐步推进央行数字货币的工作。

 

虽然数字货币在跨境支付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G7认为,如果外国居民大量使用任何央行数字货币,可能导致发行国货币主权丧失。

 

在刘峰看来,这种担忧有一定合理性。他认为,大量央行数字货币在外部流通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发行国的数字货币主权,尤其是对综合国力相对不强的国家而言。但央行数字货币并不同于一般主权纸质货币,在成本、流通效率和互认程度上均不能直接从纸币上推论而出。整体而言,央行数字货币作为一种新兴媒介,需要更多的理论和实践来验证与优化。

 

全球央行数字货币研发驶入快车道

 

今年以来,全球各主要经济体对于央行数字货币的研究与关注已陆续步入白热化阶段,越来越多的货币当局正加快步伐研究央行数字货币。国际清算银行今年1月发布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末,全球已有86%的央行正在研究央行数字货币。在2017年,这一比例约在65%。

 

各国央行对数字货币的研发也正迈向更深入的阶段。该调查报告称,约60%的央行正在进行概念验证或实验,这一占比在2019年末为42%,并且14%的央行已经在推进试点工作。

 

本次G7的声明拓宽了央行数字货币的发展空间。“此前,在很多国家,央行数字货币只是作为一个可能性的方案和技术在研究,而此次G7声明提出了实践的可能性,更蕴含了未来多国联合发行央行数字货币的可能性。”刘峰说。

 

规则制定权争夺战打响

 

从全球范围观察,虽然各方都在积极探索并加强数字货币基础设施建设,但并没有就制度建设或规则形成统一共识。G7发布的原则是世界范围内首个技术类规范和行动准则。在业内看来,央行数字货币竞赛已经转向规则制定领域。

 

原则中提到,未来将和相关国际组织和标准制定机构合作,深化对数字货币公共政策的分析,并将与全球其他国家央行和当局进一步合作,分析数字货币潜在影响和政策目标设计,共同探讨数字货币对国际货币和金融体系的影响。

 

“G7希望成为第一个提出数字货币范式的一方,以事实性的通用数字货币快速推进规则与技术规范,成为最终的潜在国际准则,以取得实质意义上的规则定制权。”刘峰解读称,而其他国家也要抢得区域性数字货币制定权的先机。

 

4
供应链危机加剧 多家食品巨头涨价应对通胀压力-2021年10月15日外贸头条
近日,全球食品巨头卡夫亨氏高管表示,正在全球范围内有必要的地区提高商品价格,并提醒消费者习惯更高的粮食价格。在食品原材料涨价、供应链受阻、劳动力成本高企、能源价格飙升等种种因素的推动下,全球食品企业不得不提高产品售价,以抵抗通胀压力。在卡夫亨氏之前,多家知名跨国食品企业已经宣布涨价。雀巢、联合利华、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等都公布了商品涨价计划。雀巢表示,预计今年投入成本将上涨约4%,因此公司需要尽快提价。联合利华表示,公司正面临10年来最大的成本上涨压力,将对多个市场和品类上调价格。

 

从这些涨价公告中不难看出,原材料等成本上涨是产品涨价的直接原因。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的月度食品价格指数显示,全球食品价格上涨至10年来新高,9月份全球食品价格同比上涨32.8%。“高烧不退”的粮食价格增加了食品生产企业的成本压力。

 

然而,仅仅是粮食价格波动,还不足以让这些企业触动“涨价”这根消费者颇为敏感的神经。百事可乐表示,除原材料短缺外,劳动力短缺、航空或其他商业运输的可用性降低、港口关闭或边境限制等因素同样对供应链造成了不利影响,这可能会进一步影响到百事可乐生产和销售产品的能力。

 

当前,食品企业面临的成本压力绝不仅仅来自于粮食价格上涨,其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供应链危机。港口延误、一箱难求,全球范围内供应链危机导致的运输延误、供应不足,以及由此带来的包装、物流、能源等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与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和粮食供应短缺叠加,从各个层面推高了食品生产企业的生产和运营成本,蚕食其利润率,使其不得不通过涨价抵消成本上涨。

 

此外,随着物价上涨以及人们对未来一段时间持续通胀的预期,劳动力短缺可能进一步加剧。在欧美国家,劳动力短缺使供应链危机更加恶化。随着物价上涨,人们对薪资的预期提升,招工难、用工荒问题更加严峻,增加企业运营成本。

 

受疫情影响,全球供应链恢复仍需时间,国际物流困境和能源供给问题短时间内恐难缓解。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最新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警告,全球通货膨胀上行风险加剧,通胀前景存在巨大不确定性。美国及一些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总体通胀率迅速上升。在通胀压力下,还会有更多的食品企业支撑不住,宣布涨价。要想让食品生产企业稳住产品价格,还得在恢复供应链和控制通胀上做文章。

 

5
美国将于11月放宽从加墨两国水陆口岸入境限制-2021年10月15日外贸头条
美国国土安全部12日宣布,将于11月放宽从加拿大和墨西哥通过水陆口岸入境美国的限制。根据美国国土安全部12日晚发布的公报,从11月起,将允许旅客从加墨两国通过水陆口岸入境美国进行探亲、访友或旅游等“非必要活动”,但他们必须出示完全接种新冠疫苗的证明;未完全接种疫苗的“非必要旅行者”不得通过加墨两国水陆口岸入境美国;从2022年1月初起,从加墨两国通过水陆口岸入境美国从事“必要活动”的货运司机、学生和医护人员等旅客,也必须完全接种新冠疫苗并出示相关证明。 

美国国土安全部长马约卡斯在公报中表示,这项新规旨在以安全、可持续的方式恢复常规赴美旅行,跨境旅行有利于美国经济的逐步放开。

 

美国政府在去年新冠疫情初期开始实施国际旅行限制令,并不断扩大到新的国家和地区。美国旅游协会此前估计,如果美国的国际旅行限制令持续到今年年底,将使美国损失110万个就业岗位,并给美国经济造成约3250亿美元的损失。

 

白宫9月20日说,美国政府将于11月初允许完全接种新冠疫苗的外国旅客乘坐国际航班入境美国,但他们在入境美国时须出示完全接种疫苗的证明,以及出发前72小时内新冠检测阴性证明。同日,美国政府将与加拿大、墨西哥的水陆跨境旅行限制令延长一个月至10月21日。

 

作者:外贸讯,每天分享最新外贸资讯,外贸获客技巧。关注并私信我回复“广交会”,送你最新广交会国外采购商名录。